当黄河遇见青春,当专业邂逅乡土,一场跨越七年的双向奔赴,在东平再次写下滚烫的注脚。7月8日至7月15日,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组织“青禾暖阳”乡村振兴实践团、“向阳花开”爱心支教团、“星河筑梦”两弹一星志愿宣讲团、“七彩童梦 爱心护航”社会实践团四支团队,赴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完成了一场“专业+创新”的立体化社会实践。八天里,他们把课堂搬到河畔、把科技写进田垄、把非遗带进客厅,让“大思政课”在风吹麦浪与稚子书声中落地生根。
黄河岸边,一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
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……”在黄河文化广场,“青禾暖阳”乡村振兴实践团的志愿者正带领孩子们吟诵《登鹳雀楼》,晨风里,稚嫩的童声与黄河涛声交织成最动听的乡村振兴BGM。这是团队以“黄河文化传承+乡村振兴实践”为双主线开展活动的生动一幕,将课堂搬到黄河岸边,让文化浸润乡土,恰是新时代青年投身社会实践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注脚。
在课上,“黄河诗词小课堂”以《登鹳雀楼》《将进酒》等经典诗篇为引,巧妙串联地理、历史、农耕知识,带孩子们追溯黄河文明源流;学唱激昂的《保卫黄河》,在铿锵旋律中感受民族豪情,编排《悯农》手势舞,以生动肢体语言传递农耕智慧。课堂之外,实践团的脚步延伸至更广阔的乡村天地。志愿者走进塘坊村蔬菜大棚,采集土壤pH值、光照强度等5类数据,生成《东平夏石榴种植白皮书》,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参考;同时,塘坊村的老党员为队员们讲述黄河岸边的奋斗故事,从治黄护堤到乡村变迁,通过与村民的深入交流,青年学子既深刻理解了“黄河宁,天下平”的厚重内涵,建立起与农民群众的深厚情感,也更精准地把握了乡村发展需求。
团队负责人表示:“我们不仅要让孩子们了解黄河文化,更要让他们看见家乡的价值。”志愿者们借助网络平台公众号“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”及其抖音号,通过发布公众号、拍摄短视频、制作宣传海报等新媒体方式,推广东平黄河生态旅游与特色农产品,让黄河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流量密码”,以实际行动诠释了“知识服务社会,青春奉献乡村”的崇高理念,涵养了爱农情怀,也坚定了未来持续关注乡村、服务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。
七载支教,一朵“不会凋谢的向阳花”
2018—2024年,七届志愿者、300余名儿童、800+课时,数字背后是一条“双向成长”的温暖轨迹。“向阳花开”爱心支教团连续七年扎根东平,依托师范生专业技能,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,以知识与爱为笔,为乡村儿童带来了一场场知识与爱的盛宴。
在支教过程中,志愿者们以笑容为桥梁,以爱心为纽带,迅速与孩子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。课堂外,通过开展趣味横生的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,化身为“大朋友”,拉近彼此的距离,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;课堂上,又化身为“小老师”,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,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。他们结合乡村儿童的特点和需求,精心设计了书法、声乐、科学实验等一系列课程,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。辅导作业时,志愿者们用专业知识为孩子们答疑解惑,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,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。同时,通过红色故事分享等形式,培养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。心理护航方面,他们与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“晓晓心理辅导站”共建“向阳小屋”,引入房树人绘画测试,为留守儿童建立情绪档案。在成员们的悉心教导下,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,更学会了如何做人、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挑战。
七年相守,“向阳花开”已从单纯的课业辅导,成长为涵盖文化、艺术、心理、安全的全方位支教体系。团队始终践行志愿服务精神,不断探索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振兴扶智工作的新路径,将所学融入支教实践,为乡村基础教育注入新活力,有效提升教学质量,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。正如志愿者所说:“我们不是来‘给予’的,而是和孩子们一起‘成长’的。”
星扬弹魂,一次“穿越时空的对话”
“星河筑梦”两弹一星志愿宣讲团以“科技报国”为核心主题,深入开展理论宣讲与实践传播工作。团队创新宣讲模式,将“两弹一星”精神融入多元场景:在戴村坝及其博物馆,以“运河工程智慧与现代科技精神”为切入点,追溯历史脉络;随机抽取观众对钱学森归国“码头抉择”互动剧的演绎,体验“科学无国界,科学家有祖国”的艰难抉择;结合自制“小导弹”气球实验、光影游戏等互动环节,将抽象的科学精神转化为具象的实践体验。同时,团队走访张庄映像馆、万里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,制作“乡村振兴新旧对比”手绘地图,把张庄映像馆老照片与今日相机拍摄远景图拼贴成“时空走廊”,以实地调研成果丰富宣讲素材,让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在地方蝶变中找到现实落点。
宣讲过程中,志愿者以感人故事、深情讲述和趣味实践,将“两弹一星”精神转化为群众听得懂、记得住、有共鸣的生动教材。通过线上实践手册分享、线下主题展览等形式扩大传播覆盖面,切实推动“两弹一星”精神入脑入心,激励广大群众传承红色基因,汲取奋进力量。
非遗传家,一条“看得见的家风传承链”
秉初心、传家风、担使命、筑温情,“七彩童梦 爱心护航”社会实践团的志愿者们凭借一节节妙趣横生的非遗课堂、一次次敞开心扉的家教交流、一项项细致入微的心理关怀,把家庭教育的“抽象理念”转化为“具体行动”,令参与其中的家长与孩子们收获满满、倍感温馨。
“七彩童梦 爱心护航”社会实践团创新探索“文化+家教”双轨模式,将非遗文化融入家风传承,不仅追溯了家庭教育的历史脉络,更赋予其新时代内涵。在史楼村“七彩童梦”营地,团队把抽象的家庭教育理念转化为可触摸、可实践的“三件礼物”:五彩脸谱、衍纸卷轴与家教问诊卡。孩子们通过脸谱绘画、衍纸艺术等非遗课程,在指尖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;团队携手社区参观家庭教育展馆,老照片里的家风故事碰撞现代育儿案例,让科学育儿理念变得生动可感。活动结束后,一位妈妈在反馈表中写道:“以前只知道打孩子,今天才知道‘契约表’比巴掌管用。”实践团以寓教于乐的方式,不仅搭建起亲子互动的桥梁,更为乡村家庭教育发展提供了新路径,助力构建和谐亲子关系。
艺演收官,一场“专注成长的演出”
7月15日,四支团队联合举办的文艺汇演在东平县史楼村温情上演。舞台上,孩子们以舞蹈展现童真,以朗诵传承经典。场外走廊,130余件学生作品与志愿者衍纸画作组成“流动成长展”,毛笔字、剪纸、情绪脸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。汇演尾声,志愿者将精心制作的衍纸作品赠送给村委——东平湖风光、戴村坝剪影、黄河浪花图案,每一件都融入东平元素与团队心意。东平县委点赞道:“这些融入乡土记忆的作品,是青年力量与乡村发展最动人的共鸣。”
夏阳炽热,童梦飞扬。这场跨越山海的青春之约,不仅为东平的夏日增添了色彩,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、科学梦想与家国情怀的种子。七年相伴,“向阳花开”见证了东平的变迁;多元实践,让四支团队与这片土地结下更深羁绊。正如志愿者们在《如愿》合唱中所唱:“我将爱你所爱的人间,愿你所愿的笑颜。”未来,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将继续深耕东平,让教育的微光汇聚成星河,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路。
今年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,教师教育学院以“专业+创新”模式,将黄河文化、科技教育、非遗传承融入实践,组建了3支团中央重点团队、1支省级重点团队、3支院级重点团队,并提倡以团支部、班级、学生社团为单位进行线上“云”组队与线下“实地”联动,深入乡村与社区开展调查研究、提供便民服务,引导青年学生上好行走的“大思政课”,在乡野间淬炼本领,在奉献中担当使命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教育智慧与青春力量。
作者、图片来源:任庆芳
供稿审核人:崔玉彬
编辑:李朝阳
终审:龚明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