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山师韵·鲁喀同心:一次跨越四千公里的“双向奔赴”
当“七月流火”的诗意邂逅“八月蝉鸣”的热烈,当泰山文脉与喀什风情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相拥——14天,4374公里,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“泰山师韵·鲁喀烛光”志愿支教团用一堂堂红色课堂、一次次文化对话、一场场心灵守护,在新疆喀什岳普湖县写下“文化润疆、教育援疆”的青春篇章。这不仅是一段支教旅程,更是一场“彼此成全”的成长实践。
以赤子之心铸魂,让家国情怀扎根新疆土壤
爱国主义教育如星火燎原,让家国情怀在新疆大地扎根生长。支教团以“情境浸润+情感共鸣”为路径,将红色基因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。八一建军节当日,“致敬最可爱的人”主题宣讲通过历史照片与英雄短片,再现解放军戍守边疆、抢险救灾的赤诚,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崇敬光芒,成为家国情怀最鲜活的注脚;文艺汇演中,《红星歌》的嘹亮合唱与《我是中国娃》的铿锵朗诵相映成辉,“红星闪闪放光彩”的旋律里跳动着红色血脉;“我们都有一个家,名字叫中国”的告白里激荡着民族自豪感;安全课堂上,志愿者以“守护自己即守护家园”为理念,通过“交通信号灯模拟”“防溺水情景剧”等互动形式传授安全知识,更在讲解中串联“边疆安宁需要每个人守护”的责任教育,使爱国情怀从抽象理念转化为“遵守规则、保护自己”的具象行动。系列活动如细雨润物,让爱国、爱党、爱民族的种子在孩子们心田自然萌发。
以文化之脉筑基,架起齐鲁与新疆的文明桥梁
传统文化传播似长河奔涌,架起齐鲁与新疆的文明对话之桥。团队以泰山文化为核心载体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生。课堂上,从玉皇顶云海到十八盘险峻的景观解析,从孔子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的哲思到帝王封禅的历史记载,志愿者们为孩子们铺展齐鲁文化的壮阔画卷;绘画与泥塑实践中,孩子们用画笔勾勒泰山日出、用彩泥捏制南天门,让“会当凌绝顶”的豪情在指尖流转;泰山皮影戏里的“石敢当”故事,更让非遗魅力成为触摸文化根脉的鲜活媒介。手工创作中,衍纸课堂以莲花“出淤泥而不染”的寓意传递廉洁理念,书法课上“清风徐来”的笔墨间流淌着传统美德,“明信片传情”活动更成为情感纽带——泰安东平的小朋友用纯真而期盼的童音向远方伙伴发出邀请:“愿新疆的小伙伴们天天开心!欢迎你们来泰山做客。”岳普湖的孩子同样铺展信笺,将最真挚的祝福回赠山东的小伙伴:“愿你们天天开心,学业有成,心想事成,快乐度过每一天!”4374公里的距离在纸笔间化作心手相牵的温暖。这些跨越山海的文化共鸣与情感交融,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蓬勃生机,既深植了齐鲁文脉的根与魂,又绽放出新疆风情的光与彩,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、多元一体的深厚底蕴与磅礴生命力。
以专业之力赋能,构建全维度成长支持体系
专业赋能实践若春风化雨,团队整合学前教育、小学教育与应用心理学专业优势,构建“教学-成长-心灵”三维支持体系。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将儿歌与游戏融入课堂,用《拍手歌》传递民族团结理念,让知识在欢笑声中自然流淌;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则创新“讲解+实践”模式,讲泰山文化时同步开展绘画创作,在廉洁教育中融入衍纸艺术,使抽象的价值观通过动手创作实现具象化理解。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子则以“情绪小怪兽”绘本为载体,通过“情绪温度计”绘画让孩子们标注喜怒哀乐的程度,以专业方法帮助孩子们识别情绪、疏导压力,为健康心理素养奠定基础。从课程设计的精准适配到心理护航的专业介入,多学科协同的实践不仅检验了学子的专业功底,更将全面育人理念转化为滋养孩子成长的实效力量,让教育的温度渗透到成长的每一个细节。
教育援疆:一场“双向奔赴的成长之旅”
从文化课堂到非遗工坊,从安全宣讲到心理辅导,十四天的支教历程,既是教院学子专业能力的实战检验,更是教育初心的淬炼升华。志愿者们带着“实践育人”的学院嘱托而来,收获“立德树人”的成长感悟而归。他们的支教之路,既是文化传播的旅程,更是自我成长的修行。他们带着泰山的文脉赴疆,更带着学院的育人理念深耕。他们以专业素养传递知识,以真诚态度联结心灵。而那些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的团结之种、成长之芽,终将在时光里绽放,成为连接鲁喀两地最坚韧的纽带。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,不是终点,而是“同心共行”的全新起点。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将持续深化鲁喀教育协作,让家国情怀的种子茁壮成长,让文化传承的脉络绵延不绝,以教育之力为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注入持久动能。